七六启网

他是级别最高的开国中将,完全符合上将条件,为什么却仅授中将?,1级大国防联军任务

admin

本文目录一览

他是级别最高的开国中将,完全符合上将条件,为什么却仅授中将?

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度,当年一共有175位将领荣获了中将军衔,后来在1956年和1958年,又有2位将领先后被授予中将军衔。以上共计177位将领都曾立下了赫赫战功和突出功勋,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开国中将。在177位开国中将之中,有一位将领非常特殊,按照他的资历和战功,完全符合授予上将军衔的条件,不过他却坚持授予中将军衔,成为了177位开国中将之中军队级别最高的一位。在授军衔的时候,许世友上将还连连夸赞他是榜样。那么,这位军队级别最高的开国中将是谁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徐立清是安徽金寨人,他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在军事生涯之中他长期从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在政治工作领域有着非常大的功勋。在军事生涯早期,徐立清曾参加过鄂豫皖根据地系列军事斗争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担任过红四方面军第32团政治处主任、第12师政治部主任、第4军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总卫生部政委等系列职务,后来还参加了红军西征,辗转安全地回到了陕北地区。

在全面抗日战争中,徐立清继续从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他最初担任八路军第129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后来和陈再道(1955年授上将军衔)搭档,出任八路军第129师东进纵队政委;和王近山(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搭档,出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4旅政委。在这一时期,徐立清在军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有着很大成就,还参与指挥了冀东抗日根据地创建,以及保卫陕甘宁边区的系列军事斗争,可以说是军政双全的好干部。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徐立清最初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主任,后来历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政委(司令员罗元发,1955年授中将军衔),第一野战军第6军政委(军长还是罗元发)、第2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兵团司令员是许光达,1955年授大将军衔)、第1兵团政委(兵团司令员是王震,1955年授上将军衔)。在这一时期,徐立清指挥部队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系列战役战斗,并率领部队进军新疆,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工作需要,徐立清调任总干部管理部(后改为总干部部)副部长,又为规范全军干部管理,建立统一的干部工作制度做了大量工作。在1952年评定军队级别和1955年评定军衔的时候,徐立清都是负责人之一。当时,徐立清处于工作角度考虑,主动提出降低自己的军队级别和军衔,高尚的品格令人非常崇敬。不过,在评定军队级别的时候,徐立清主动让级没有得到同意,评定为正兵团级(他曾担任第1兵团政委),在评定军衔的时候,徐立清主动让衔得到了同意,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在授军衔的时候,许世友上将得知此事之后,连连夸赞徐立清说:“徐立清是好样的,好样的,是榜样”!徐立清和许世友当年都在鄂豫皖根据地工作,都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建立了亲密的革命情谊。在抗日战争初期,徐立清和许世友还曾在八路军第129师工作,后来许世友调到山东工作(出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旅旅长),徐立清调到陕北工作(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4旅政委),两人这才从此在不同部队中任职。让我们向徐立清和许世友两位将军致敬!

中国第一野战军几位元帅多少位将军

他是级别最高的开国中将,完全符合上将条件,为什么却仅授中将?,1级大国防联军任务-第1张-游戏相关-七六启网

共有一位元帅,十位将军。

元帅为彭德怀。

将军为:许光达、周士第、王震、贺炳炎、彭绍辉、杨得志、郑维山、罗元发、刘忠、廖汉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它是由抗日战争末期晋绥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的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时任主要领导人有彭德怀、?习仲勋、张宗逊等。

扩展资料:

1949年2月1日,遵照中共中央军委1948年11月1日颁布的《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和1949年1月15日关于各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西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

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阎揆要任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李夫克任副参谋长,张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

所属各纵队依次改称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军,骑兵第1、第2旅改称骑兵第1、第2师,总兵力l5.5万人。第7、第8军继续留晋中和晋绥地区作战。

5月,第8军与绥蒙军区合并为绥远军区,隶属华北军区。为加速西北解放战争的进程,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6月,第18兵团(周士第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60、第61、第62军)、第19兵团(杨得志任司令员,李志民任政治委员,辖第63、第64、第65军)由晋入陕归入第一野战军建制。第7军亦随同归建。

同时,第一野战军原属6个军组成第1、第2两个兵团。第1兵团,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l、第2、第7军;第2兵团,许光达任司令员,王世泰任政治委员,辖第3、第4、第6军。第一野战军总兵力已达34.4万人。在此期间,第一野战军先后发起春季战役和陕中战役,解放了西安及陕西中部广大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

警备区和军分区的区别是什么?

一、性质不同

1、警备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重要城市或战略要地设立的军队组织,除了与军分区有共同的任务外,还担负重要城市及战略要地的警备任务。

2、军分区是在省军区范围内划分的军事区域所设立的军队一级组织。

二、负责工作不同

1、警备区:城市警备区,同时是当地党委的军事工作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受军区和中共市委、市政府的双重领导。负责所在城市的警卫、守备和民兵、兵役、动员工作。要地警备区,辖守部队,主要负责战略要地的警卫、守备。

2、军分区:主要负责民兵、预备役部队的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和装备管理,组织实施战时动员,进行兵役登记和兵员征集等。边防军分区还负责边防部队的军事、政治、后勤和装备工作,以及边防勤务、会谈会晤和边境的管理、维护、控制等。

三、历史沿革不同

1、警备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在中央革命根据地设立建黎泰警备区(建宁、黎川、泰宁)。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陕甘宁边区在绥德曾设立警备司令部。1942年,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在边区设立5个警备区。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了的中等以上城市,曾指定驻军机关成立警备司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一些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设立了警备区。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央直辖市分别设立卫戍区或警备区,为军级单位。北京设立卫戍区,天津、上海、重庆分别设立了警备区(旅大警备区是唯一特列-属于兵团级单位)。

1969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各省、自治区机关所在城市和重庆、鞍山、青岛、湛江等重要城市均可根据需要设立警备区机构。据此,各省、自治区机关所在城市和一些重要城市,均组建了警备区。

2、军分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于1932年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设立军分区(分区),负责统一指挥辖区内的地方武装,保卫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支援和配合红军主力兵团作战。

抗日战争时期,为适应敌后游击战争的需要,许多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军分区(分区),主要是进行战争动员,发展地方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领导所属部队配合主力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从1948年11月起,全军统一按行政区划的地区设立军分区,并以领导机关驻地命名,主要任务是配合野战军作战,发动群众,消灭土匪,保卫革命政权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台湾省外,在各地区、地区级市、自治州、盟普遍设立军分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军分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警备区

中国历史上十大将军(元帅)是谁?

1955年9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毛泽东主席向朱德、林彪、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刘伯承、叶剑英 10人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据统计,十大元帅中直接或间接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就有7位:朱德、贺龙、刘伯承、聂荣臻、陈毅、林彪、叶剑英。

十大将军
粟裕(1907-1984)
湖南省会同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连长、营长、支队长,六十四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教导师政治委员,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王树声 (1905-1974)
原名王宏信。湖北省麻城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区、县农民协会组织部长。一九二七年参与领导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分队长、大队党代表,鄂豫游击区总预备队总指挥,红一军第一师支队长、团长,红四军第十一师副师长兼三十三团团长,第十一师师长,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师长、军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红三十一军军长,西路军副指挥,红九军军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兼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太行军区副司令员兼人民武装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鄂西军区司令员、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正当委员,嵩岳军区副司令员,鄂西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湖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二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

许光达(1908-1969)
原名许德华。湖南省长沙市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六年入黄埔军校学习。一九二七年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见习排长,同年在宁都加入南昌起义部队,任排长、代理连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参谋长,第十七师政治委员、师长,红三军第八师二十二团团长、八师师长,红三军第二十五团团长。一九三二年赴苏联,先后入国际列宁主义学院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一九三七年回国。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区司令员,中央情报部一室主任,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八路军一二0 师独立第二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二兵团军长,第二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

陈庚(1903-1961)
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县人。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四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一九二六年赴苏联学习,次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部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奖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罗瑞卿(1906-1978)
四川省南充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一九二八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西游击大队大队长,红四军第五十九团参谋长、纵队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政汉委员,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中央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保卫局局长,红军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整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政治委员,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张云逸(1892-1974)
原名张运镒,又名张胜之。广东省文昌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护国战争。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旅长、师参谋长。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广州、香港做党的秘密工作。一九二九年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司令部作战部部长,中央纵队先遣队司令员,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 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局第二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九、十届中央委员。

肖劲光 ()
湖南省长沙人。一九二零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一年赴苏联学习。一九二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四年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六师党代表。参加了北伐战争。一九二七年赴苏联入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一九三零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斯,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区政治委员,建黎泰警备区司令员兼红十一军政治委员,闽赣军区司令员兼红七军团政治委员,红三军团参谋长,中共陕甘宁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二十九军军长,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陕甘宁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兼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评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徐海东(1900-1970)
湖北省黄陂县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三十四团任代理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和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黄陂县区农民自卫军队长,中共黄陂县委军事部部长兼区委书记、县赤卫军大队长,独立营营长兼党代表,黄陂县补充第六师师长,鄂东警卫二团团长,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四师、第二十七师师长,红二十七军第七十九师师长,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军长,红二十八军军长,中共鄂豫陕省委委员代书记,红十五军团军团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

黄克诚 (1892-1974)
湖南省永兴县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国民革命军任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教官。参加了北代战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游击队党代表,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党代表、团长,第二路游击队司令,红三军第四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代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卫生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二纵队、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三师师长、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苏北区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西满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代理书记,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书记。

谭政(1892-1974)
原名谭世铭。湖南省湘乡县人。一九二七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任文书、书记。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军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红十二军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三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标签: #他是级别最高的开国中将完全符合上将条件为什么却仅授中将#1级大国防联军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