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六启网

大足区一个镇,名字安逸、稻画美丽-探长解密

admin
大足区一个镇,名字安逸、稻画美丽-探长解密-第1张-游戏相关-七六启网

编者注: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

金秋十月,农村的稻谷开始进入收割季节。在重庆的大足,有这么一个并非广人所知的镇,不仅名字特别,而且种稻谷的方式也很特别。这个镇的一大片稻田,产的不仅是稻谷,更是一张歌颂祖国的美图。#大足##五彩稻田#

拾万镇

拾万镇,在大足城区的东边,和铜梁和永川隔西山相接。爬上西山,在探长标注的地方,你就可以左踩铜梁,右踏永川,屁股留在大足,牛不牛?

拾万镇这片地,更早是拾万场和协和场,1909年拾万先变成拾万乡,1911年协和又从万古划出来变为协和乡。数十年里,两口子分分合合,最后还是在1993年变成一家人,也是千年修来的缘分。

拾万镇

探长对拾万这个名字的来历有些好奇,毕竟以数字为名的乡镇在重庆着实不多。那拾万这个威风的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呢?

拾万的来历-探长乱弹

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互联网流传的,一个是探长的。

先说互联网的:拾万镇有拾万街,据说当年叫做百千街,一百个千就是拾万,乾隆年间就索性改为拾万,并建制为拾万里,主要为今天拾万镇的区域。

这个说法很有可能就是真相。BUT,也请听听探长的乱弹。

时间先摇到明末清初,经过那段混乱后的大足县人丁寥寥,本地土著剩下百多号人,而且大多是没有文化(请记住),在动乱中苟活的贫苦农民。为促生产,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们,逐渐的来到这片土地。这些移民们来自四面八方,有江西的、甘肃的、贵州的、湖广地区的,各地口音一时充斥在拾万的天空里。

大量移民不远万里进入四川(互联网图源,与内容无关)

到达的移民,自然先和本地尚存的土著打探此地的渊源,至少还是应该知道这块地界过去叫个什么乡里吧。留下的土著写不来字,自然只能用语言告诉移民此地的地名。那当地土著是怎么告诉移民们的呢?

这得又要回到明代了。

明朝的时候,大足有33个里(里,类似我们今天的乡镇),其中有个叫石院里的地方,据说就是拾万这块,毕竟明末清初的混乱让好多地方的典籍没了踪影。不过探长还真在拾万镇这里找到石院墙这个地名,所以传说有时候不见得不可信。

互联网地图上将军村旁的石院墙地名(青岗坪附近)

石院里和拾万里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重庆一些区县,讲院子的“院”发音为wan,比如去医院多为去医wan。所以,极有可能,土著张口就是shi-wan里,说者无意,听者又没有典籍可考证,一听是shi-wan,觉得吉祥威猛,那就拾万里吧。这口口相传,石院慢慢就变成拾万了。

到乾隆年间,县令李德修大足县志,派出来做文字采访的是李元贵和李成云一武(副千总)一文(典史)两位大哥。两兄弟到了地方一问,此地shiwan,拾万,寓意吉祥嘞,就上了书,这就流传下来了。不然,今天拾万镇极有可能叫石院镇,至少没有名字上的威风了。

史书留下的两位采访大哥的名字

当然,这只是探长的一番猜测,毕竟真相如何,已经难以考证(不管探长乱弹是否准确,不过因为发音而和老名不一致,最后反而变成了正名的情况,想必重庆应该还有,你知道有哪些乡镇吗?

不过,当年定名拾万的人们,一定没有想到后世的拾万人不停的在突破一个个百姓富足的拾万“小目标”

拾万突破的第一个小目标

拾万镇,在西山脚下(拾万这片又叫巴岳山,后统称西山),北边是万古镇,南边是玉龙镇。

前面探长说拾万邻近的山上,可以一脚踏三区。但是,拾万在过去甚至今天,却并非交通要冲。为什么?看看拾万所处的地形就知道了。

高耸的西山和在玉龙镇内的鱼口坳(通永川)

北边的万古和玉龙都同样是依山而建,可是人家那里都有山坳啊。万古的山坳打通了今天的渝蓉高速;玉龙的鱼口坳自古就是大足和永川的天然通道,多好的条件啊。而要从拾万到铜梁、永川,就得先爬上高高的三王坳,再下陡峭的山坡。所以,过去拾万到两个地方,要么经万古,要么走玉龙,真正爬山享受一脚踏三区快乐的,连游客都没有。

没有大的古道,自古拾万就不是商贸发达的地区。不过,上天还算公平,拾万这片地较平整,大小河流如赤水溪(今淮远河)、沙河溪等在拾万流过。这让拾万具备良好的农业种植条件,当年的移民们可不傻,不然为何选择此处落脚。

拾万境内曾经的古道

拾万地好曾是有名的。清嘉庆年间(100多年前)的大足县令宫鑑桂就花过100两银子找拾万的李氏兄弟买地给大足有名的棠香书院做资产(古时书院就靠这些过活发工资);而从清乾隆到清道光,拾万在凤顶山(也叫空老山,在今天万古镇内)的粮仓,从2仓扩大到4仓,在整个大足县排名都是靠前。

那这里又是什么时候突破了产粮拾万斤的第一个小目标的呢?

没有记载能证明了,探长只能估算给大家听。乾隆6年(1741年),距离第一户填四川的移民到拾万,已经过去了100年左右,大足的人口总共是4755人!当时大足总共14里,拾万地盘算小的,又不是商贸重镇,探长按1/20算下来拾万也就238人,不过分吧。其中一半男(把小孩也算上)119人,每人精种2亩田,亩产300斤粮,不过分吧。这样算下来,也就最多7万斤粮。

到1860年,不到100年的时间,大足人口达98549人。说明大足那段时期还是风调雨顺,人口稳步增长。

所以,探长估计,按那时的人口增速,最晚也就是在1799年以前,拾万就达到了年产10万斤粮的小目标。

拾万达到的第二个小目标

岁月,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把衡量价值的尺子。西山这座曾挡在拾万发展大路上,让拾万在农业经济中辗转徘徊的大山,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反而成为拾万的福祉。

1911年,协和(今协丰村)从万古划出来单独成立协和乡,多少都有煤资源独占的意思在里边,毕竟那个时候的煤的工业价值已经开始有所体现。1931年在协和开办的锡胤煤矿,绝对不是拾万境内的第一处煤矿,只是探长没能找到更多的记载。那个时候,煤矿开采技术不高,年产量有限,整个大足的煤炭年产量也不过3-4万吨,探长估计拾万境内煤矿产量也不高。

老拾万场外不远就是石佛寺沟煤矿

解放后国家建设需要更多煤炭,拾万的煤厂大多公私合营,成为地方国营企业。不仅集中力气干事,还改进生产设备,拾万、协和和周边拥有煤矿的乡镇一块,开始成为大足工业发展的根基。探长估计,5、60年代今日拾万境内的大小煤矿,年产量有个万把吨问题不大。参考70年代20-30元/吨的精煤价,那时已有10多万元的产值。

于是,最晚上世纪60年代,拾万又达成了让百姓富足的第二个拾万小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后的大力开展,对煤炭的需求更大。探长数了下,拾万沿西山短短数公里的山脚跟,麻元沟、鲁家湾、蒋家湾、石佛寺、狮子山、福利坝等,能有迹可寻的煤矿,就达到近十家,还不包括那些没有记录的小煤矿。

老拾万场外不远就是石佛寺沟煤矿

从百度百科上能看到,拾万镇的煤炭产量在2011年达到25万吨,早已突破10万大关,按当年煤价格约300元/吨,产值达到惊人的7500万元,这是多少个拾万的小目标?让探长除了羡慕,似乎也还是只有羡慕。

羡慕归羡慕,你以为拾万就只有不停达到小目标的一帆风顺吗?

老拾万曾经的遗憾和尴尬

拾万虽然物产丰富,粮食足用。但过去的拾万也不全是完美,还是有些尴尬时分。

据老县志记载,道光初年,大足县应上级要求,在大足的各乡里建设义学,当时的义学叫斋,第一批就有11个乡里积极响应,而拾万却没在首批名单里。又过了几年,大足县令王德嘉在外巡游时,发现有义学的地方,小孩多有礼貌,反之,小孩则多顽皮粗鲁,便下令扩大义学普及范围。这个时候,大概也是到了19世纪中叶,才由当地卢姓乡绅募捐修建了拾万第一所义学-万选斋

探长看了看几十年前的老照片,判断万选斋极有可能在如下位置。

疑似曾经的万选斋

曾经在教育发展上落后,这算是老拾万的一个小遗憾。

1914年,川军第五师在大足兵败,沿途丢弃大量武器物资,好事者还有不拣的道理。于是,大足境内开始武器泛滥,匪风四起。尤其是人称张缺牙巴的匪首,在被剿匪部队击败后,退守到西山,自此整个西山就开始成为了土匪的天堂。而身在西山脚下的拾万,又如何能不受牵连。

民国土匪(互联网图源,与内容无关)

有名有姓有记载的骚扰拾万乡的就好几例。夏瓦匠带200多号人,轮番袭扰拾万、玉龙、永川三教等地;匪首王歪嘴长期活动于拾万一带;匪首幺老环时常带队到拾万打牙祭;匪首小老幺动不动就到拾万走一遭,顺便打家劫个舍……。

虽说不是拾万百姓的错,不过当年说起匪窝,恐怕绕不开的就有拾万,探长觉得,这也算是老拾万的一个曾经的尴尬

好在这些遗憾和尴尬都是旧社会那样落后的体制和混乱的环境中发生,今天的拾万中小学齐全,教育全覆盖,社会治安良好,群众生活富足,探长也希望祖国的大地上任何时候都不要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拾万还有更多拾万小目标

随着国家能源开发的整体计划,拾万镇的所有煤矿产业都已关停封井,不再开采,拾万曾经也在短时间里失去经济发展的重心。只是在政府精心策划和拾万百姓的努力下,拾万的农旅产业又开始发展得如火如荼。

为纪念袁隆平在中国粮食产业发展中的贡献和他与拾万镇的缘分(袁隆平曾在今万古与拾万交界附近工作,过去多次到拾万的长虹村交流工作),拾万在长虹村的田地上打造五彩稻田,用自然天成的作物,来表达对祖国的美好祝愿和对袁老的思念。

拾万五彩稻田美不胜收(图源来自互联网)

福利村背后的西山山坡上,遍布珍稀的植物活化石-桫椤树。几百株桫椤树在这里自由生长,享受巴岳山的土壤和养分。这几亿年前恐龙的食物,能够存活到今天,无疑是自然给予拾万最大的回馈。喜欢自然和植物的游客们不容错过。

桫椤树(图源来自互联网)

依托西山的良好自然资源,探长衷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拾万能够不断突破新的10万小目标……,正如数百年前一样,让拾万镇再一次变成我们今天想也想不到的样子。

标签: #寻找镇石的方法怎么做